您现在的位置: 麒麟掌 > 麒麟掌繁殖 > 正文 > 正文

宗祠家庙新塘后洋芙蓉杨氏宗祠弘农一派

  • 来源:本站原创
  • 时间:2024/1/13 18:45:26

芙蓉杨氏家庙位于晋江市新塘街道后洋村,古属晋江县二十六都芙蓉里。芙蓉里在泉州郡城南关外,负雁山,傍沙塘。

  肇基

  杨氏肇基于芙蓉,以杨逸为一世祖。

  晋江杨氏为“弘农”一派的传裔。弘农杨氏是国内最兴盛的杨氏家族,《温陵晋邑芙蓉杨氏宗谱》有“杨氏将相名臣录”,记“杨氏自周至唐,世居陕西华阴,累朝簪笏蝉联,冠裳鹊起,位至宰相者二十二人,位至尚书仆射(副宰相)三人,位至尚书者二十二人,位至侍郎者十一人,位至大将军十二人。”贵盛之至。

  唐末世乱,河南光州的一户杨氏避难入闽,成为晋江杨氏始祖。

  《谱》载:

  “大唐·僖宗年间,吾宗明珠公则住在河南省光州府固始县传庆乡海下里是也。为唐僖宗己丑科进士,官历吏部科给事,超升吏部少卿左侍郎。光启年间,族中有杨行密者,身为淮南节度使,承乱僭号吴王,以致族中昆季虑恐祸及己,散遁归隐之。”

  时杨明珠偕祖父杨安隐、父杨逸(号元一)、叔父杨肃(号太一)“父祖三代而埋名敛迹,与郡行营兵马司詹敦仁、威武节度使王审知迁居闽疆。吾始祖安隐公暂寓居于仙游,不数年公殁于仙游,葬于仙游赵德山麓之凤形。时适王氏政乱,吾祖易居。系逸公居于泉郡南关外芙蓉里,肃公与老母磐居南安高尾村,后结庐倚髻山,从师于寺中,拜隐士学医,十五岁时精通针灸医学,誉有起死回生之术,村民称谓仙公。”

  传衍

  芙蓉杨氏传承数代,人口渐繁。至十一世杨仕弼一支迁于潮州南门外;十五世杨福惠分支惠安;十六世杨克立长子杨瑶谟迁居永和后林乡;克贵分支湖格,次子应祖开基郭岑;克济后裔分支古坑、田坑;克全裔传南霞美、南湖、南安院口;十七世杨万青裔传金井埔宅、清沟、罗山林格;杨雍长子政迁曾坑,次子九郎迁处未详,三子十郎迁青阳普照。

  历时久远,迄今芙蓉杨氏传裔仅就晋江、石狮一带就有30余乡、6—7万人(后洋本村3千多人)。晋江后洋、南霞美、湖格、布泽(埔宅)、石狮后竿柄、曾坑皆为杨氏聚居村落。近则南安、漳泉、厦门地区,远则广东、浙江、台湾、四川各省以至南洋群岛皆有芙蓉杨氏派系。

  迁台族裔

  芙蓉杨氏在历史上迁移开拓台湾的族裔数量不少,仅《宗谱》“芙蓉杨氏历代爵禄”篇记载就有:

  长房二十六世杨一性,字庆用,台湾凤山县廪生。

  二房长房二布泽派二十八世杨拔元,字尔德,诸罗邑庠生;二十九世杨佩瑞,字宗义,嘉义邑庠生;二十九世杨朝拔,字宗举,彰化县武生;三十世杨国桢,字孙其,彰化县庠生;三十世杨国泰,字孙远,彰化县武生;三十世杨国宁,字孙口,彰化县武生。

  二房西湖公派二十七世杨高飞,字弼侯,台湾凤山庠生,归晋籍。

  西安后安哲斋公派二十六世杨阿捷,字庆衡,台湾廪生,康熙辛卯科中武举人,任惠安县学教谕;二十七世杨遇,字昌侯,台湾庠生,归晋籍。

  往台湾经商、垦拓者更加众多。据台湾彭桂芳《唐山过台湾的故事》,认为“杨姓是开发台湾的先驱”。杨氏现为台湾第十大氏,几乎都以“四知”与“弘农”为家族标帜,在若干支系中有“芙蓉派”,他们沿用的昭穆“日迳宇伯庆侯尔宗孙世文人思式位元功”与晋江芙蓉杨氏二十二世以来沿用的昭穆“夫甫考伯庆侯尔宗孙世文人思式位元公”基本是一致的。据查明,彰化湖溪有一支后洋长二、三房第十世杨尔好的传裔,现有一千多人。

  民国年间也有一些芙蓉杨氏族人陆续去台湾,如在商界享有声誉的杨庆云,在世界体坛先后获得近50枚奖牌的杨庆燮,廿世纪40年代曾在台湾发表文章抨击当局、颇有影响的作家杨梦周等。

  沿革

  芙蓉杨氏大宗祠始建于元代。时杨氏十四世杨寿琦号榕轩始立祠堂于居室之东,匾曰“孝思”,祀入泉始祖元一(杨逸)、分房之祖承务郎杨仕谦。并立租十二石、麦租一石、糖房一所,子孙轮收以供祀事。元末世乱,祠堂被焚。

  明·洪武初,仍旧址重构。嘉靖间复毁于倭寇,万历四十一年(年)鼎新。

  清初迁界又遭毁。康熙二十三年甲子(年)第三次重建。复经乾隆四年(年)等几次重修,皆不离原址。

  年,因年久月深,梁柱朽坏,经族中长老倡议翻建。晋江后洋、南霞美、布泽、湖格、石狮后竿柄、曾坑、南安院口诸村杨氏族裔争先解囊,耗资余万元。依原规模及原建筑风格,壁柱尽易以石,梁栋施朱描彩,而原建筑石构件如石石今(“石今”合一字)、雕花堵石等皆予保留。

  规制

  宗祠坐东北朝西南(艮坤兼丑未),背依濯缨塘,遥对灵源山,三开间一进。内分轩亭、厅堂、寝殿,前带石埕、围墙。警外有通道,隔路立一堵照墙。

  该宗祠穴号“美女坐机(织机)”,厅前全部打通,不设窗户扇遮蔽,前面围墙状比机上布匹,隔路照墙状似机卡,过路行人如梭子,相传路人愈多,风水愈旺。

  寝殿两侧墙壁嵌一对青石匾,上镌清·书法家庄俊元为杨氏家庙题写的行书真迹:“继祖宗一脉真传,日清日白;教子孙两行正路,惟读惟耕。”

  正厅壁堵浮雕的麒麟、围墙上安的青石透雕夔龙窗、竹节窗,皆栩栩如生,古色古香。

  宗祠底下砌着两口“八卦井”,一口在厅堂中,一口在祠堂石庭下,均为清·康熙二十三年(年)第三次重建所砌。祠前一口经发掘发现,井上布砖为图像,外方内圆。圆径1.98米,内列八卦,卦序与当今常见的乾坤相对的先天八卦不同,而是以坎、离、震、兑为四正卦的图式,即相传为周文王创制的后天八卦。竖列成卦像的砖块间隔以木炭条。据《晋邑芙蓉杨氏宗谱·祠堂记》云,此井为疏通煞气而设,实际起着排水防潮的作用。年重修时,这口神秘的八卦井仍就地掩盖,保护下来。

  芙蓉杨氏历代仕宦众多,祠前旗杆林立,祠堂大厅内悬挂匾额20多方,如“四世一品”、“黄阁调元”、“纶音世贲”、“凤池瑞品”、“兰台正色”、“父子进士”等。年祠堂新修,族人将历代有名爵的祖先画像及赞语镌于厅壁。还镌有一方《杨氏芙蓉家庙重建碑记》。

  宗祠右边是与祠堂同时建造的集云庵,原祀主科名之神,现祀三世尊、观音及保生大帝。庵右有池沼。

  著名族人

  芙蓉杨氏自唐末开基以来,先后出过举人14名、文武进士7名。其中有:

  二世杨明珠,字瑶玉,唐·光启(—年)年间进士,官授刑部科给事,起升吏部左侍郎。

  十一世杨仕谦,字子偶。南宋·绍熙四年(年)癸丑科进士,授云南转运使。理宗时出征呵达有功,敕封承务郎,钦赐剑印、正三品。

  十二世杨必大,字元龙,仕谦子。南宋·宝佑元年()癸丑科进士。曾取唐“愿朱衣暗点头”之意塑朱衣神像于雁山之右,以祈“阴相此乡时出进士,立德修业道济时,愿赐点头,克符素志,文章足以纬国,事业足以庇民。”

  二十三世杨景辰,字载甫,号侗陔,明·万历壬子(年)举人,癸丑(年)进士第二名,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。

  二十四世杨旬瑛,字可恒,号惟六,景辰长子。明·天启丁卯(年)中式举人,清·顺治己丑()科进士,历官湖广道御史、云南道御史,再按巡行闽浙,历掌山东、山西、陕西道事,充侍讲经筵官,位至正四品。

  二十四世杨万福,字可拔,邑武生,明·隆武会试武进士。

  杨廷玑,清·光绪戊戌(年)科进士,授内阁中书、浙江补用道。

芙蓉杨氏宗祠始建于元代,历经明清四次重修。宗祠坐北朝南,砖石木构,三开间单进。前有围墙、石埕,形成全封闭式建筑风格。至今还保存着清代书法家庄俊元题刻的青石匾,年被评为“泉州名祠”,也被列为福建省地方历史文化古迹研究单位。

芙蓉杨氏宗祠历来人才辈出、仕宦众多,科举时代就有举人十四名,文武进士七人。祠堂厅堂内悬挂匾额有“四世一品”“黄阁调元”“凤池瑞品”“父子进士”“兰台正色”……林林总总,足有20多块。

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人称“后洋相国”的杨景辰,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丞相。在晋江一带,关于他的传说不少,其中较为人称道的是他回乡报恩的故事。

芙蓉杨氏现代还涌现出一批杰出企业家、政治家及学者,其中不乏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的海内外侨亲。包括率先捐建后洋道南小学和后洋保健院的杨思椿,热心捐资家乡道路、电力、学校等公益事业的旅菲侨亲杨文拱等。



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 http://www.qilinzhang.com/qlzfz/11324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Copyright © 2012-2020 麒麟掌版权所有



    现在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