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 麒麟掌 > 麒麟掌摆放 > 正文 > 正文

北动科普保护好坚皮巨兽,我们重任在肩

  • 来源:本站原创
  • 时间:2021/11/13 16:40:27
京动世界,美好的动物世界等您来发现在刚过去不久的中秋节,许多人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与家人团聚,吃月饼,赏圆月,月下闻着桂花香,谈诗论词话家常。中国古代有许多诗词都和月亮有关,其中有个成语“犀牛望月”,更是为世人所熟知。▲《关尹子·五鉴》:“譬如犀牛望月,月形入角,特因识生,始有月形,而彼真月,初不在角。”全句的意思是犀牛的角是弯曲的,且长在眼睛前部,视线受到角的影响,看到的月亮也是弯的。图源

北京动物园中国人对犀牛并不陌生,耳熟能详的古典文学名著《西游记》里面有一回:“三僧大战青龙山,四星挟捉犀牛怪”,里面犀牛怪的原型就是犀牛。

▲电视剧《西游记》里面的三只犀牛怪。古典文学名著《西游记》中讲到唐僧师徒四人离开玉华城,走了五六天的路,进入了天竺国外的一个叫金平府的郡时,他们遇到了青龙山玄英洞住着的三只犀牛精。玉帝派许天师和孙悟空一起到斗牛宫,叫四木禽星下到凡界降妖。最终四星君战胜犀牛精,和孙悟空告别,驾上彩云回到天宫去了。后来金平府的县官为唐僧师徒四人建了生祠,立石碑并刻上文字,传于后世。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

从现在的考古发掘遗迹上来看,中国古代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犀牛的存在,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多次发现犀牛的骨头。到了商代,甲骨文中也常出现殷王猎犀牛的记载,君主在猎犀之前都要动用龟甲求兆。商代卜辞中记载商王捕猎犀牛,少则1头,多则6头,有一次竟然捕猎到71头,可见犀牛在当时的中原一带为数确实不少。▲上古时,当时在安阳一带及以南的太行山东南麓,遇见一只野犀的概率比野象还要大,这导致猎犀活动的频繁。在一次破坏性的捕猎活动(焚林而猎)中,殷王意外捕获犀牛71头,被记录在卜辞中。殷墟曾出土一个大兽头骨,此头骨即为犀牛遗骨。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在古代中国,犀牛最主要的用途是用它的革制甲,在铁甲兴盛以前,犀甲是春秋战国的各国武士所羡慕的装备,许多兵士身穿犀甲作战。军队对犀甲的需求量的增加,迫使人们对犀牛进行长期的捕杀,造成犀牛数量急剧下降。

▲犀牛皮坚甲厚,铁甲兴盛之前,由厚实犀牛皮打造的犀甲一度是春秋战国武士艳羡的装备,成书于战国晚期的《考工记》详细记载了犀甲缝制及品质检验方法,并出现了专事制作犀甲的工匠——“函人”。《楚辞.九歌.国殇》也有记载:“操吴戈兮,被犀甲”。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

西汉晚期,犀牛在中原地区已经基本绝迹。因为犀牛很罕见,犀角也更显得珍贵,于是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,犀角已成为一种具有神奇功能的东西,有所谓的“却尘犀”、“辟水犀”之说,把犀角说得神乎其神。而自宋代开始,在中国人的眼中,犀牛已成为一种神物,有人称之为“异兽”,还有人把它和中国传统的辟邪神物麒麟和天禄联系起来,认为它是水牛和蛟龙的混血儿。

▲传说中的麒麟,全身布满鳞片,头上长有坚硬的角。因为外形极其相似,有人认为麒麟就是犀牛。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

明清时期,中国犀牛的生存环境已经被压缩到云贵高原一代,到了清朝,南方各省官员为了使犀牛角成为官府私有的财产,发出公告,不许民间乱捕犀牛,只许官方猎杀。这样,犀牛遭到了官兵的狂杀滥捕,同时民间一些人为了发财也大量偷猎犀牛。

经过历代的疯狂捕杀后,到了公元20世纪初,野生犀牛在中国终于灭绝。▲在过去数千年的时间里,我国犀牛的分布与变迁非常明显。从商代到战国时期,太行山南麓等地有相当数量的野生犀牛存在;从战国到北宋,犀牛逐渐南迁至四川盆地、贵州高原北部、长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,同时犀牛数量也经历着大幅下降;从南宋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时候,岭南地区几乎已无犀牛踪迹,犀牛已于二十世纪中期在云南地区灭绝,从此退出我国的历史舞台。图源

北京动物园世界其它地区的犀牛中国古代有三种犀牛,即苏门答腊犀、爪哇犀和印度犀,在人类影响和气候变迁下,依次退出了历史舞台。这些曾在地球上广泛分布的巨兽们,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只剩下五个物种:苏门答腊犀、黑犀、爪哇犀、印度犀和白犀——前三者都已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。从数字上看,白犀还没有濒危,是因为除了仅剩的两头北白犀之外,白犀的另一个亚种南白犀还有约2万头。01苏门答腊犀

苏门答腊犀是五种犀牛中体型最小的犀牛,和非洲黑犀和白犀一样有两只角。体长-厘米,体重-千克,平均体重仅千克,最大个体千克。

苏门答腊犀的四腿之后有两片褶皱的皮肤,颈部有一片较小的皱肤,皮肤较厚,平均厚16毫米。身披红棕色的长毛,毛有浓有稀,幼仔的毛较密。野外的毛较难观察因为它们身上通常覆盖着泥。耳中的毛较长,尾尖有一簇浓密的毛。▲苏门答腊犀栖息于雨林和山地、苔藓丛生的沼泽、森林,喜欢利用排泄物标示自己的领地(粪便和土地上刮作的记号划定范围),喜爱在泥塘中打滚,可保持凉爽干燥、驱虫,晨昏等凉爽时段活动,以嫩枝、树苗和各种野果为食,野生寿命可超过30年。由于人类猎杀和栖息地的破坏,种群数量少于头。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02黑犀黑犀体表颜色实际上更接近于灰白色,这个名字一般被用来区别于白犀,事实上这两种犀牛的区别不在于颜色,而主要在于体型,黑犀要比白犀小许多,吻部尖且能伸缩卷曲,头抬起,无下门齿,明显特点是上唇长并有卷绕伸缩性,在取食时能用来剥枝条上的叶子。黑犀脚短身肥,皮厚毛少,眼睛小。▲黑犀栖息在丛林地带,以树叶为食,是分布最广、数量第二多的一种犀牛,主要分布在非洲东部和中部、南部的小范围地区,北至苏丹东北部,西至尼日利亚东北部,是非洲国家莱索托的国兽。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

黑犀胆小,爱睡觉,独栖或2-3只同栖,并有一定势力范围,用尿来标记领域。它们以树叶、灌丛、落地果实和杂草为食,一般在早晨和傍晚出来觅食,每天至少要喝一次水。白天在树荫下休息,天气炎热时在泥水中滚来滚去。它们的嗅觉灵敏,但视力差。

20世纪,黑犀曾经是所有犀牛总数量最多的一种。但在20世纪后半叶,黑犀的数量急剧下降,从00下降到年的-头。年左右该数量又降到头以下。根据年的资料显示,黑犀的数量已有回升,约0多头。黑犀的主要威胁是偷猎和栖息地的减少,人们猎取黑犀的目的是获取它们的角。03爪哇犀爪哇犀比印度犀小,通体长2.5-3.5米,肩高1.6米,平均体重千克,最大个体可达2千克。有一支角,角长少于20厘米,皮肤为灰色。▲爪哇犀曾在亚洲广泛分布,包括中国南部以及中原地带(汉朝以前),后来退缩到印度尼西亚和越南,栖息于低地雨林和红树林沼泽中,喜欢独来独往,以树枝、嫩芽、嫩叶、果子、竹类、芒果及无花果等为食,每胎只生一头幼犀,哺乳期为1-2年。爪哇犀平均寿命35-40年,最长的可达50多年。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年10月25日,WWF宣布越南的爪哇犀亚种灭绝;到年,只有60头爪哇犀生活在印尼的乌戎库隆国家公园里。截至年,全球估计只有72头。04印度犀印度犀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单角犀牛。鼻子上只有一只长约60厘米的犀牛角。该物种皮厚且十分大片,有数层的皱折,还有许多圆钉头似的小鼓包,好像披着一层厚厚的铠甲,但皮褶之间的皮肤却很细嫩,容易受到蚊虫叮咬,因此会定时去泥潭驱除皮肤上的寄生虫。印度犀的听觉和嗅觉都极佳,而视力相对较差。游泳技能优秀,奔跑时速度可达55公里/小时。▲印度犀鼻上只有一只角,是世上体型最大的单角犀牛,角可以长到约60厘米。雄性鼻子前端的角又粗又短,而且十分坚硬,所以人们又称之为“大独角犀牛”。像所有犀牛角一样,它的角是由蛋白质组成,这也是人类头发和指甲中的一种蛋白质,并不是骨骼。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

印度犀属于易危珍稀类保护动物,全世界现存三千多头,是亚洲数量最多的犀牛。

印度的卡齐兰加国家森林公园紧邻中国西藏,北依雅鲁藏布江,南濒孟加拉湾,拥有广阔的热带草原和丛林,特别适宜印度犀繁衍生息。自森林公园成立后,印度犀得到了有效的保护,数量日渐增多,至今生活着余头独角犀,被公认为“独角犀的乐园”。05白犀白犀又叫白犀牛、方吻犀、宽吻犀等,体大威武,形态奇特,性情温和,喜群居,群中通常是母犀牛与小犀牛,每群3—5只或10—20只,成年的雄犀牛则多半是独居。它们在一处埋头吃草,7—8个小时也移动不了一公里,吃过的草地,如剪草机剪过一样整齐。它们会撒尿及散布粪便的方式来标识自己的领域,在争夺领域时,会互相用角攻击,但它们比黑犀温和,较不具攻击性。雄性白犀占领的地域小于雌性,但允许处于次主导地位的雄性和成年雌性在它们的领域中活动,占主导地位的雄性会将受孕期的雌性留在身边,交配的雌雄白犀会在一起生活约20天左右。白犀可分为北部白犀和南部白犀两个亚种。南部白犀主要分布于南非、纳米比亚、津巴布韦等国,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曾将其列为濒危物种,幸运的是南部白犀得到了较为良好的保护,至今数量已几近突破二万头,保育级别已降低为近危。

▲南非是南部白犀的主要据点,有将近93%的白犀生活在这里,南部白犀亦零散分布于纳米比亚、津巴布韦、博茨瓦纳和斯威士兰。虽然数量在万头以上的南部白犀仍是犀牛中数量最多的,但它们仍会受到偷猎和交通事故的威胁。图源

北京动物园

北部白犀与南部白犀在基因上存在较大差异,其头骨和牙列于南部白犀不同,它们曾在乌干达大量繁殖,但是由于当地政府的疏于保护而渐渐消失。

▲年,世界上最后一只幸存的雄性北部白犀“苏丹”被切除犀角24小时守护起来,守护它的是4名全副武装的武装警察,这样做是为了挽救这一即将灭绝的亚种。年3月20日,这头雄性北方白犀在肯尼亚去世,终年45岁(相当于人类的岁)。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

如今地球上仅存2只北部白犀,一头名叫“纳金”,还有一头名叫“法图”,因为都是雌性白犀,所以没有繁殖的可能性。

北京动物园里的白犀北京动物园目前共有5只白犀,其中有3只雄性,2只雌性。

▲33岁的雄性白犀大白。图源

北京动物园

▲8岁的雄性白犀刚刚。图源

北京动物园

▲8岁的雌性白犀虎妞。图源

北京动物园

▲8岁的雌性白犀金金。图源

北京动物园

▲8岁的雄性白犀四爷。图源

北京动物园

犀牛都是草食动物,尽管白犀和黑犀都以非洲大草原的牧草为食,但它们的饮食方法却大相径庭。白犀的上唇很宽,可以吃矮小的草;而黑犀的唇比较突出,能采集嫩枝再用前臼齿咬断。正是由于这两种犀牛的饮食方法有区别,它们才可以共同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。印度犀除了以草为主食,还吃一些水果、树叶、树枝和稻米。爪哇犀吃小树苗,矮灌木和水果。苏门答拉犀主要在晚间进食,它们吃藤条、嫩枝和水果。北京动物园内喂养的白犀,食物以青苜蓿、干草、干苜蓿为主,水果主要是苹果和西瓜。犀牛的体型和力气很大,普通取食器会被破坏,所以动物饲养员有时会把食物放在麻袋里,起到丰容作用的同时又不会被犀牛毁坏。▲正在进食的雄性白犀刚刚。图源

北京动物园犀牛体表褶皱里的肌肤很娇嫩,常常有虫子叮咬和寄生虫滋生,所以犀牛几乎每天都会去泥塘“洗澡”,给身上涂满泥浆,这样做既可以防晒,也可以预防蚊虫叮咬。▲正在蹭痒的白犀刚刚。图源

北京动物园我们有时候会看到饲养员用刷子为犀牛刷身体,其实并不是在给它们洗澡,而是一种饲养员与犀牛沟通的方式,通过这种方式使犀牛熟悉周围的人,方便饲养员照顾它们。▲北京动物园引进了在养牛场使用的“牛体刷”作为丰容设施。刚开始使用时,犀牛还有些不适应,甚至感到害怕,经过一段时间后,它们逐渐喜欢上了这种刷背的感觉。图源

北京动物园通过动物园的丰容改造,犀牛和饲养员慢慢熟识起来,越来越配合动物园工作人员的工作,其中包括采血、打针、身体检查等。▲北京动物园的工作人员正在给犀牛做身体检查。图源

北京动物园保护犀牛,新的挑战全世界有0多只犀牛生活在非洲及亚洲的野外,多只在动物园养殖。现存的5种犀牛中,有2种处于几近灭绝的边缘,其余3种也处在受威胁状态。这其中最大的威胁是人类。由于国际市场是对犀牛角的需求,盗猎者可以获得非常高的经济利益。比如在中国大陆、中国台湾地区、韩国和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,犀牛角被制成传统药材;阿拉伯国家把犀牛角看作社会级别的象征;在也门和阿曼,犀牛角被用来制作仪式上使用的匕首手柄。

▲年9月22日,印度高哈蒂,数千只被政府扣押了几十年的犀牛角在世界犀牛日当天被焚烧。这些犀牛角有的来自栖息地自然原因死亡的犀牛,以及从偷猎者没收的犀牛角。图文资料来源

环球网资讯

在20世纪80年代,许多盗猎者为了利益猎杀犀牛,导致犀牛的数量锐减。从到年,95%的坦桑尼亚黑犀倒在了盗猎者的枪下,数量从0多只减到多只。

在亚洲,因为人类的居住和农业生产,占据了越来越多的林地,犀牛被村庄和农场分离,栖息地日益缩小,导致犀牛群独自生活和近亲繁殖,造成犀牛基因弱化和出生缺陷。

年,中国政府颁布禁令,禁止使用犀牛角。作为《国际野生贸易公约》的成员国之一,中国始终支持禁止任何犀牛制品交易的禁令。

▲世界犀牛日诞生于年,由著名的非政府环保组织——世界自然基金会南非办公室发起,每年的9月22日是世界犀牛日。每年的这一天,北京动物园都会开展犀牛科普活动,让人们了解犀牛,爱护犀牛。图源

北京动物园

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京动世界

北京动物园

北京动物保护教育欢迎大家多多

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 http://www.qilinzhang.com/qlzbf/8958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热点文章

    •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
    • 没有热点文章
    推荐文章

    •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
    • 没有推荐文章

    Copyright © 2012-2020 麒麟掌版权所有



    现在时间: